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

富過兩代才懂得吃的「黃魚羹」

「富過三代,才懂得穿衣吃飯。」常常被人用來詮釋對「吃」的品味,這句話的解釋是這樣的:

第一代剛剛由貧轉富,自然喜歡吃一些窮苦時吃不到的東西,以前生活困苦,能夠大塊吃肉、大口喝酒已是難得的享受,所以「富一代」偏愛的口味,以濃重為主;毛澤東從一介農民之子爬上權勢頂峰,最愛吃的是紅燒肉,堪稱為代表。


黃魚羹清淡卻有滋味,堪稱「富過二代」才識吃
到了「富二代」,從小就吃過不少好東西,大塊紅燒肉已不稀奇,而且知道重油、重鹹、重甜,不利於身體健康,因此口味轉向清淡,但一般的清淡無味,當然入不了富二代之嘴,因此用料精、做工細的菜餚,才能贏得富二代的讚賞,四川名菜「開水白菜」,可為其代表。


進入「富三代」,追求的已不僅止是口腹之慾,從食材到食器、從典故到做工、從氣氛到服務.......,要把飲食提升到「文化」的層次,才能讓「富三代」眼睛一亮。


高湯熬好後,除了做黃魚羹,也可以做其他菜
以這樣的定義來說,黃魚羹,就至少是「富過二代」才懂得吃的一道菜。

黃魚羹,是小時候家裡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,原因是,我爸爸愛吃。在上海出生的老爸,到底是「富幾代」?我根本搞不清楚,每次他講起以前在上海的風光日子,我總覺得他在臭蓋,但是談到「吃」,老爸卻一點也不馬虎,做菜的是我奶奶,老爸雖不做菜,卻「說」得一口好菜。


最麻煩的就去剔黃魚肉
上海人愛吃黃魚,舉凡紅燒黃魚、鹹菜黃魚、面托黃魚、黃魚煨麵.......老爸都愛吃,其中「黃魚羹」,是老爸的最愛;黃魚羹清淡優雅卻饒富滋味,一條黃魚只能做四人份黃魚羹,所以每次吃黃魚羹,我都很「珍惜」地喝。

以前黃魚是野生的,價錢貴,現在的黃魚,大多都是養殖的,價錢便宜很多,肉質與滋味,雖無法和野生的相比,但一百元一條,做起黃魚羹,就一點也不心痛了!


白米莧洗淨後,要去莖梗,只留葉
黃魚羹的作法雖然簡單,卻麻煩。不用高湯作底就不好吃,所以要做黃魚羹必先得花至少四、五小時熬高湯。比較麻煩的是拆剔黃魚肉,心不能急,否則必留刺。上海人做黃魚羹常用新鮮的霽菜,台灣沒有新鮮的霽菜,所以我家就改用白莧菜,而且還要去除莖梗只留葉。

前一陣子突然想吃黃魚羹,就自己做了這道菜,當天朋友T來家裡蹭飯,也吃了這道湯菜,但他突然問我:「黃魚羹是誰教你做的?」我回答,沒人教啊!小時候奶奶常常做,所以我就憑「想像」、「記憶」來做黃魚羹!
一條黃魚拆剔魚肉後,僅小小一盤

朋友T根本是來踢館的,他再問:「搞不好你有些方法、步驟,根本搞錯了!或有些該加的配料,沒有加,你卻根本不知道!如果你奶奶看到你這樣亂做,搞不好會罵你喔~」

我想想,也對!所以今天就把我「亂做一通」的黃魚羹食譜,放在這裡,請大家賜教:

材料:
一條黃魚,頂多做成四人份的黃魚羹
黃魚一條、白米莧一大把、高湯1000m1、蛋白二個、蔥薑少許

調味料:
鹽、白胡椒少許、酒

作法:
一、熬高湯:以「雞骨+豬骨」:水,約1:2的比例,小火熬至少4hr以上,並撈去浮沫、過濾成高湯備用。
二、黃魚加蔥、薑、酒,先蒸熟,再剔拆骨刺,只留魚肉。
三、白米莧去莖梗,只留菜葉,並將菜葉切碎。
四、高湯煮滾後,再入黃魚肉、白莧菜碎葉,並加鹽調味。
五、最後攪入蛋白,微滾後,灑點白胡椒粉即成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